中欧体育(zoty·官方)平台-登录入口

水文师说 | 倾心为人师 为国育栋梁——访董增川教授

2024-11-01 103

 

个人简介

 

董增川,男,山西芮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全国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教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工学4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水资源协会理事长、河海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主任。1986年7月至9月在水利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工作,1989年6月河海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院长、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河海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及生态水利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大系统多目标精准调控、生态水利规划与管理、水力发电系统规划与调度、防洪系统实时预报调度、多尺度径流及需水预报预测、水资源承载力、智慧水利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和新工科教改等重大重点项目9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9部,主编主审教材4部。

董增川老师

 

 

 

“学水利就是报效祖国”

 

16岁那年,董增川老师参加了高考。自幼勤奋好学的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填报志愿时,他和家人产生了分歧。他对飞机制造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造飞机”是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直接途径。然而,家人希望他选择水利专业。因为他的家乡位于山西省的一个县城,那里“旱情严重”“水质差”“吃水十分困难”,这些问题深深印刻在他的成长记忆中。

经过慎重考虑,董老师意识到,报效祖国不仅仅只有“造飞机”这一条路,解决更多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样重要。最终,他郑重地填写了“华东水利学院”作为志愿,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南京求学。

大学生活充实而快乐,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外语的学习。当时,水文专业针对外语学习分为两个班级,一个是英语班,另一个是俄语班。考虑到上世纪我国水文行业主要学习苏联的经验,董老师选择了俄语班。他一如既往地认真踏实,四年后,成为当年仅有的四名应届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之一。

硕士阶段结束后,董老师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然而,问题出现了——博士报考过程中需要考试英语。与那些学习多年英语的考生竞争,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他开始自学“第二外语”。他购买了英语教材,一边上着硕士课程,一边跟着低年级学生旁听英语。为此,他到现在仍很感激当时的任课老师,允许他的“蹭课”行为。那时,社会上学习外语风气很浓,收音机里也有英语课程的教学,他便积攒生活费买了一台收音机,起早贪黑地跟着收音机里的授课老师一遍遍学习、练习。最终,他顺利通过了博士考试。这件事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启发:“你想做成一件事,就要努力去做,努力了才有可能成功。”董老师说。

在求学过程中,董老师感恩许多老师对自己的指导和帮助。其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导师——叶秉如教授。叶老是中国著名的水文学家,现代水利计算及规划学科方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当叶老成为董老师的导师时,已年逾六旬。原以为这位平时儒雅、温和、谦逊的导师只是“一介书生”,当得知他年轻时曾弃笔从戎,奔赴前线抗击日寇时,董老师内心十分震撼。导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和勇敢坚毅的品质令他深感敬佩。

此外,叶老精湛的教学也成为董老师对自己的要求。叶老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因此他的讲课内容博采众长、融贯中西。叶老刻苦钻研的精神也对董老师影响深远。他至今都记得,导师在60多岁时自学编程。“那时候的编程特别艰难,没有现在各种各样的界面,当时要在一圈圈的纸带上打孔,用不同的孔形标记,这些都是叶老师自己去做的。”叶老带学生也非常认真,当时研究生数量不多,整个学院一届只有5个研究生,且研究方向各不相同。叶老亲自带着董老师和另一位同学,在教研室手把手地教导他们。“叶老师非常认真负责,热爱教学。他对我后来的科学研究、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影响都非常大,叶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董老师郑重地说道。

 

 

 

“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水利人才”

 

1989年,26岁的董老师博士毕业。当年,河海大学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共计11人。上世纪80年代末,博士毕业有着众多的职业选择,年轻的董老师也面临抉择。这时,导师叶老与他深入探讨了未来的发展。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社会运动,各界人才出现了断层,学校尤其急需教师。叶老希望董老师能够留下来,从事教学工作,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水利人才。董老师本身也有这个想法,于是与导师的想法不谋而合,留在了河海大学,成为水文专业的一名教师。

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水利人才,既是董老师内心的热爱,也是他深感肩负的责任。工作后的他一如既往地认真、严谨,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他感受到,虽然教学与科研都做的很顺利,但总感觉缺少几分工作的动力,不是特别对劲。经过思考,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董老师看来,党员意味着一种光荣和责任,关键在于内心的认同和行动的践行。这一愿望激励着他不断进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不断砥砺品质、增长才干中实现这一身份,用奋斗和贡献扛起责任。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董老师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

为全国高考生解读水利类专业

在教学过程中,董老师认真的态度和优异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水利部优秀教师、国家教学名师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截至目前,累计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300多人,许多人成为了中国水利行业的中坚力量。

董老师还告诉我们,成为党员就有了组织,有了坚强的后盾。在担任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院长期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申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长期精心的准备,董老师作为实验室主任,带领着学校相关学科的老师们,前往北京参加申报答辩。答辩中,专家质疑道:“没有看到你们实验室的论文在哪里。”老师们心头一紧,确实没有充分梳理,答辩时没有很好地体现。于是,几位老师当晚就赶到水利部信息中心,在校友的帮助下对实验室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和梳理。第二天,他们再次申请进入会场,向专家们递交了论文清单,专家们也深受感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申请到了重点实验室。

另一件令董老师感动的事情是学校在申报“211工程”建设时,学科强调水文和气象的交叉。当时由于缺乏经验,对气象领域了解不深。一次,朱元甡教授在出差期间,发现了一本关于气象雷达如何应用于水文的书,便专门买回来送给董老师,董老师收到书时十分感动。董老师自豪地告诉我们:“我感受到,老一辈教授对自己、对学科发展的无私关心和支持。一个集体,团结在一起,才能办大事。我们学校水文专业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不仅老一代带头创新,而且整个集体团结一致,才能发展得这么好。”

董老师参加学院发展暑期战略研讨会

 

 

 

“做教师要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时至今日,董老师仍然活跃在三尺讲台上。当被问到做老师最重要的是什么时,他说:“做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董老师认为,教师应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成果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一代代人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授课过程中的董老师

然而,要做到这些有两个前提。一是老师要发自内心热爱自己的事业,要把学生的成长放在第一位,教书育人要成为一种条件反射,一种内在的使命感,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当宝贝一样去培养,这才是我们的骄傲”。经常有返校的校友特意来拜访董老师,感谢其当年在学习生活和求职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帮助,“我对这些事情没什么印象了,只希望同学们能发展得更好。”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有真才实学,尤其是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加强科研,才能有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向着总书记所说的‘四有’好老师的目标努力才行。”董老师如是说。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要把教学做好,就要求老师懂得更多、更深,这就需要做科研。”关于科研,董老师补充道。当然,要做好科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认为,做好科研有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研究最忌讳的是“我大概知道了”,一定要研究透彻,精益求精。其次,是敢于创新。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做科研时不要畏首畏尾、犹豫不前,而是大胆创新,迎难而上。要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学习、深入研究、大胆突破,科研才有成功的可能性。最后,是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是科研的动力。所有的研究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漫长甚至曲折的科研过程需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要有必胜的信念才能提供完成研究的动力。也正是这样的态度,推动着董老师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在水资源大系统分解协调、多目标精准决策、生态水文集成调控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和方法。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内陆河下游及尾闾湖泊生态水量与调度保障关键技术”项目

现场考察时的董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考虑个人利益,还要为学科、学校乃至社会发展做贡献。”尤其是董老师长期担任学院和学校的领导职务,这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正是这份责任感驱使他带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先后组织创办了地理信息系统、水务工程、智慧水利等专业,“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水资源工程学科被软科评为世界第一。“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全体教师们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董老师说到。

 

 

 

“要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在校学习的同学们,董老师给予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许多同学在初高中时可能没有明确的理想,但进入大学之后,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不能随大流。”他说,“同学们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一百年前,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都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都是为了民族独立。现在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为的是实现民族复兴,归根结底都是一致的。要以此为动力,才能发展得更好。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不能只为自己而学,要有更高的视野,要上升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才有动力,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

其次,要充分发挥才华。他认为,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对于在校的同学们来说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综合起来发挥作用,才华才能充分地展现,实现人生价值。“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们要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最后,要关心国家大事。“作为一名大学生,既要学习,又要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这也会反过来促进学习,成为学习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这四条要求做到,就能把你的才华、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实现人生的价值。”

董老师与毕业生合影

 

 

END

文字来源:水文院传媒中心

图片来源:韩亚雷

编辑:王思宁 张静阅 蒋新玥

审核:陈培玲 林彦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hhushuiwen@163.com

中欧体育官方平台入口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