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水利专业?
这也是我和水利专业一种机缘巧合吧,我来自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我的父亲原来是从事水利勘测工作,姐姐从事土木建筑设计工作,都是大同行,所以在家庭环境的引导下,加之我本身非常喜欢数学,最终选择走上了水利行业的道路,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在水利专业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我不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刚好也实现了我曾经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愿望,在理想和努力的加持下,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您的大学生活是怎样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可以与我们分享一下吗?
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活是充实而难忘的,在学习、做人、做事等各个方面我是非常满意的。我非常感激在我学习生涯中的几位老师,第一个要感激的是我的高数老师,陈华老师,他激发了我对高数的兴趣,让我认真努力地学习高数,为我后期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基础。大学四年期间我一直坚持参加高数竞赛,并连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成绩远超第二名,数学成绩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认可,有了这种信心和老师鼓励,1996年,我顺利考入合肥工业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研究生,也是当时学院考出来的唯一学生,也许正是陈老师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去更上一层楼。还有就是钢混老师郑旭荣教授,他的教学非常严谨,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带书跟不带书基本上一样)走进教室,一节课下来,满满一黑板,公式、推导及众多的参数及范围写的清清楚楚,无一处笔误和更改,丝毫不需要翻看一下书本,不仅对自身严格,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态度认真,最大程度发掘学习潜质,并激励我们到更宽广的平台开拓视野。还有就是我的班主任汤骅老师,我当时担任学生会干部和班级团支书等很多工作,即便有时工作开展中有很多不足,汤老师也总是鼓励和培养锻炼,使得我能在大二时就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在我考研期间更是给与了很多支持。转眼间,我站上讲台已有24个年头,老师们的淳淳教诲一直铭记在心,老一辈的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和投入一直激励着我,教我爱岗敬业,让我更坚定的专注的于教学科学、教书育人。感谢我的老师们,至今我们也都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您曾经在爱尔兰和美国有一些交流合作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经验您可以分享?
对这几次出国的经历,我觉得能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总归是好的,留学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成长,更多的是个人品质的提升和视野的拓宽。在90年代,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孤独感也许都是留学生活面临的挑战,但我觉得不管学校如何,不管经历的事情如何,新的环境,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是个人成长的助力,你总归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获得更多的经验和阅历。我三次的出国经历,访学的经历时间不同,年龄不同,学习与合作的基础也不一样。2006年就是单纯的学习进修,2012年、2016年的时候就是合作交流了。我印象深刻的经历就是在爱尔兰作为中爱互换交流的学者,当时学习生活费用每月只有900欧元,在都柏林那个城市生活学习费用远远不够,住宿条件艰苦,交通也极不方便,由于语言沟通交流不畅,不时还会受到英语系留学生的歧视,开始的三个月最为难熬,不过我还是坚持下来,慢慢适应了。为了融入到新的环境,我努力克服交流的障碍,经常去蹭课,或找闲人说话练习口语,为了节约开支只乘坐一班公交,然后徒步往返学校,回想曾经国外的生活,举目无亲、单调和清贫,此时我还有些怀念那些寂寞,也许有了那些基础,后期的出国合作交流相对来说就轻松了很多。至于你说有什么经验,我觉得可能还是说感受更合适一些,就是面对不同的环境,要有一定耐受性和适应力,不耻下问,遇到好的学习模式都可以主动交流借鉴,主动与导师、学生交流沟通,在认识别人的同时,认识自己的不足,敢于去尝试自己没有做过或者感觉困难的事情,无形中都可以激发潜力和提升自己。
我们了解到您长期从事流域水文模拟的相关研究方向,可以和我们大致介绍一下这个方向,然后以及您是如何一步步聚焦到这个方向上面的?
其实我本科学的是农田水利专业,毕业时刚好赶上学校承担的一个农田规划的科研项目,就跟着老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大尺度农田规划及测量,对我启发很大,硕士阶段也就选择了水资源规划方向,主要针对淮河流域的水环境规划,结合自己的数学擅长,做了水质模拟系统建模。因为一直向往河海大学这所全国水利第一学府,在合肥工业大学读完硕士之后,我就考到河海大学并成为崔广柏老师的博士研究生。得益于我的硕士研究基础,在读博士期间我仍然是从水循环体系、调水改善水环境系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水文方向)研究开始,主要尝试做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生态调度累积影响研究,慢慢地偏向了环境水文和生态水文的方向。后来工作之后,我又继续跟随崔老师,围绕着环境类的一些项目去做。真正步入环境水文、生态水文领域,主要还是从2004年我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开始,之后十多年来,先后完成了几项国自然基金、水利部公益项目以及十三五科研课题,主要都是针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生态调度以及洪旱灾害响应机理方向的研究,有了这些基础,围绕热点科学问题,在探索中逐渐找到自己的科研兴趣,一步步聚焦到环境水文和生态水文这个方向上来。
您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您实现了理想并深得同学们喜爱,您认为作为教师最宝贵的是什么?
作为教师,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至关重要,做人做事的准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宝贵的东西,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保持热情也尤为重要。讲台上,你是一名教师,讲台下,你不仅是老师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有耐心与同理心,理解和关心学生,能够耐心地引导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坚守信念,真实表达,自我反思。在与学生、同事交流时,保持真诚的态度,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去,即使面临外界的压力或质疑,外界环境浮躁,也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坐好冷板凳,保持平常心和工作热情,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本职教学科研工作。我觉得既然选择作为一名教师,教书和育人是我们的任务,育人先育己,正确的三观、良好的人生态度、诚信谦虚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极为重要。我原来也担任过几届班导师,基本能记住学生姓名,和学生交流的很多,现在我依旧很乐意与学生交流,分享经验和情感,珍惜每一次教学经历带来的宝贵经验。我平常和研究生一同交流时,也常常探讨做人之道和行为准则,学会查找自己的问题,对科研项目的交流时也常会联系到做人做事的经验,自我认知,乐观进取。所以我觉得也许是发自内心的对这个事业的热爱才是我们教师最宝贵最重要的东西。
在您科研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屡次实验受阻,但最终获得一手资料的时候。我带研究生做野外监测取样,是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模拟的实验,要去在泰安的农田里面采集原状土。这一过程殊为不易,不仅原状土从取样、运输到整个实验过程屡屡失败,再取样、再实验,这样的循环无疑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在五道沟实验站,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的实验,测流、取样、流速、水深测量及水样采集等,实验周期长,困难大。在张家港开展的河网水循环水量水质同步监测模拟研究,风雨交加,每日没夜连续几十个小时蹲守潮汐河道进行监测,冷的刺骨,但顺利完成获得一手实测资料后,那份收获的喜悦至今仍记忆犹新。后来,我带领团队深入条件非常艰苦的塔里木河流域进行调研选点监测安装更换设备,尤其深入荒无人烟的荒漠林,路途遥远、外界环境条件艰苦,暴晒和风沙,饮食无着,最让人最揪心的是常常没有手机信号,有时真是担心万一进去出不来了怎么办,现在仪器设备等条件都比以前先进了许多,很多野外监测也不需要我去做了,但那些过往经历、与团队一起奋战在野外的那些点点滴滴尤为令我难忘,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回忆。
您有对水文院青年学生的寄语或想表达的期望吗?
水文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希望水文院青年学子能够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断探索水文科学的奥秘。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来的水文专家,更期待他们能积极主动,保持好奇心,批判性思维面对学习和工作,遇到困难时有韧性,努力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对自己负责,对他人有担当。对自己负责,就得勤奋,时刻要有进步意识,保持向上发展态势。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过程: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水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许多科研项目都需要跨学科的合作,也希望我们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水问题中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关注社会责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勤奋努力,为社会贡献力量。期望我们的水文学子都将成为社会所需的智慧型人才,希望他们都能不懈得追寻自己的梦想,书写人生精彩华章!
您对我院的年轻教师有什么建议?
从我的个人经历出发,我深信年轻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应持有坚定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选择自己的道路,瞄准自己的方向,稳步前行,这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今社会,年轻人可能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和浮躁氛围的影响,追求短视的物质利益和享受。然而,我认为应该坚持自己的兴趣与目标,静心耕耘,逐步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成功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只有在不断地积累和准备之后,机会才会悄然而至。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成就和享受,那么当真正的机会来临时,我们可能会因缺乏必要的准备而错失良机。年轻教师们应朝前看,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论遇到多大的挑战,都要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在学生教学与人才培养实践中用前沿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当机会来临时,我们便能以充分的准备和实力去抓住它,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这个社会中,最终体现的还是个人能力。浮夸与浮躁的态度,可能会短暂地带来表面的荣誉和光环,但这些终究只是过眼云烟,无法持久。因此,我想对年轻人说,保持热情踏踏实实做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坚持下来才能看到希望,展现诚信、勤奋和尊重的价值观,尤其是不失自我最为重要。当然,作为教师,工作可能会非常忙碌和有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平衡工作与生活,照顾好自己和家庭也必不可少。对于我自己,我始终秉承这样的信念和初心,也期望年轻人亦能如此。
— END —
来源:薛联青 阿丽娅 程若惜 龙婕
编辑:唐子恒 黄照凯 张翌希
审核:陈培玲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hhushuiwen@163.com
中欧体育官方平台入口